2012-2022中国经济:十年水流东,十年水流西
2023-07-11 13:31:22来源:罗sir职话

十年,足以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、认知甚至是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,对于宏观经济而言,十年也几乎可以作为一个周期,这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视角,用以解释这十年来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和变化和发展趋势。


(资料图片)

十年水流东,十年水流西,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乐队五条人的一首代表性歌曲;“今天全球化啊,明天就自己过” ,楼价、番薯、芋头、亲人死后的眼睛,这些都是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。

作为对比,经济这个看似高大上遥不可及的词汇,其实也非常贴近我们个体的日常生活琐事之中,从宏观经济的变迁,看个人机会成本的均等和高低,以及收入结构的变化,乃至对未来的希望等等。

用“十年水流东,十年水流西”来形容,再贴切不过。

歌词中的,“我不知道啊,我不知道啊”,既是无奈,也不代表着任何观点、派别或意识形态,是创作者的完全中立。

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,一个高增长的时代,一个遍地都是机会的时代,或许在可见的未来,再也回不来了。

从数据来看,这十年间我们的经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;十年前也就是2012年,我国的GDP总量只有53.86万亿,十年后的2022年,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21.02万亿,足足翻了一倍有余。

但与此同时,红利也在逐渐减退,市场也在不断饱和。

具体体现在,GDP的增长放缓,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放缓,以及房价、教育等生活成本的增长,在双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之下,今天的人们,普遍地社会压力要比十年前高出许多。

2012年,我国GDP增长率为7.9%,在此之前的2010年,GDP增长率更是常年达到双位数,自2011年,GDP就从9%的增长率长期维持在7%左右。

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了2020年的疫情,创下了2.2%的增长新低。此后2021年由于2020年的低位,达到了8.4%的十年新高,去年GDP增长率为3%,再度处于低位,多个国际机构研判,今年增长率将会达到5%的左右。

如果剔除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,那么十余年时间里,GDP增长率从双位数降到了2019年的6%左右,这也足以窥见,随着时间的推移,市场红利正在逐步减退,人口红利正在消失,消费走向饱和。

而这些,都化为了今天年轻人的焦虑。

和焦虑一同越来越多的,还有货币扩张。

2012年,全国M2总量只有97.41万亿,到了2020年,这个数字变成了266.43万亿。

2013年,银行表外资产猛烈扩张,6月达58万亿,当时银行业总资产150万亿,6月底清理表外业务,引发钱荒,银行抽贷,重创当时一部分中小微企业。

2014年下半年,股市大涨,券商配资加杠杆,隔年6月,杠杆断裂,2016年初,再度跌掉了期间全部涨幅。

2015年底,全国地产去库存,开启了房地产的第二波涨价潮,银行提供按揭贷款,一些开发商甚至连拍地保证金都可以借,地产泡沫史无前例;银行50%贷款都是地产抵押贷款,一些地方40%的收入都源于卖地,到了2022年,随着收紧对房企的监管,百强地产商40多家债务违约。

2018年3月底贸易战开启,一直到2020年1月中旬,双方才达成第一阶段协议,此后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,贸易市场份额开始发生变化。

2020年初,为了应对新冠,地方开支再度加大,一些地方的债务规模增长迅速,城投债高企,叠加的出生率暴跌,消费疲软,一些问题再度老生常谈。

随着国内人口结构的变化,十年时间里我们不仅仅从年轻转向老龄化,甚至也变得未富先老。

1992年到2012年,国民储蓄率从35%上升到59%,2012年国内居民的储蓄余额超过40万亿元。

到了今天,这个数字已经翻了三倍,飙升到了130多万亿元。

但我们因此变得更富有了吗?可能也不是。

根据国际清算局的数据显示,2000-2008年国民总储蓄率增长中,有80%源自于公司部门,并非来自家庭。1992-2012年间,企业储蓄率和地方政府储蓄率翻了一番,但居民储蓄率总体却没有任何变化,1992年是20%,2012年依然是20%。

到了2022年,这个数字达到了36%左右。

除此之外,今天银行储蓄总额的130多万亿里,也很可能出现比“二八定律”还要高的马太效应,正如招商银行的年报所说,2%的人占据着80%的财富。

回顾经济史我们会发现,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很多问题,可能在十年前就已经注定。

例如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难题、年轻人的就业难题、以及今天的内卷、市场饱和机会减少等等。

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就是,在这十年时间里,老年人的积蓄都逐渐成了子女买房的重要资金来源。根据世邦魏理仕发布的《中国千禧一代消费报告》显示,目前的有房族中,超过三分之二的千禧一代得到了父母资助。

随着中长期房贷比重的增加,可支配的金钱变得更少。

而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宏观经济的疲软,需要还的房贷没有减少,但收入却减少了,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今天疲软的消费。

2010年至2017年,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5.4%降至12.7%,降幅达到50%,与此同时,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却从2013年的33%,升至2017年的49%。

这十年里居民债务越来越高,收入分配越来越分化,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,唯一值得庆幸的,或许是人们普遍性地居住条件变得更好了。
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十年迅猛发展的房地产首付,掏空了一批老人的毕生积蓄,房贷则透支了年轻人未来20年甚至30年的现金流。

当宏观经济面临不确定性,现金流也就愈发吃紧,人们也就更习惯于存钱,而不是消费。

占旅游、餐饮消费更高的大众多数人,实际上手里也没有太多的钱。

根据2015年的《国内家庭金融报告》来看,55%的家庭没有或继续没有储蓄,收入最高10%的家庭储蓄率为60%。

到了今天,根据招商银行发布的2022年年报显示,千万级以上的人群,占比只有0.07%,却持有31.28%的财富,人,人均资产金额为2813.38万元。

其中50万以上、1000万以下的中产,占比也只有2.18%,他们大约持有50.10%的财富,人均资产金额为151.53万元。

而50万元以下的普通人,占比则高达97.75%,持有的财富却仅仅只有18.62%,人均资产仅为1.25万元。

这也就是2%的人,掌握着80%以上的财富。

这是过去十年来,经济结构收入分配最终演化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,而在未来十年里,在下一个周期内,这大概率也会是一个结构性问题,会继续困扰着我们。

2012年国内的GDP第一次没有实现8%的增长,再到2016年的跌到7%以下,再到如今的5%左右,我们很容易看到过去的十年间经济增长放缓对消费信心的影响。

靠收入增长拉动消费增长,一直以来这都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逻辑。

但现在,随着收入增长的放缓,去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.69万元,而十年前这个数字是1.65万元,看起来好像翻了一倍,但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所有收入的总和,换算成月薪的话,这个数字也就是3000元左右。

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个月在3000元左右,这并不包含一切必要的生活开支成本,而十年前这个数字在1400元左右,而现在的问题是,下一个十年,我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能够翻番吗?

但从GDP增长率来看,似乎已然不太可能。尽管我们说GDP增长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没有必然的联系,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,如果收入分配的方式不改变的话,那么GDP的增长,基本上就对应着一个人在宏观社会中的“势能”亦或是风口。

下一个十年,我们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少子化的困境,同样面临困境的还有地方债务和房地产的疲软,以及庞大的老龄化群体的养老问题等等,这些都无疑会加剧社会负担。

这是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所面临的新的挑战。

增长不再是我们唯一追逐的东西,当这个经济体中的人开始老去,甚至开始不愿生育,当房子面临过剩,一线城市租金甚至开始下降的时候,前方的道路又在何方?

借用《十年水流东,十年水流西》中的那句歌词:我不知啊,我不知啊。

end.

作者:罗sir,新青年的职场内参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,乐观的悲观主义者。关注我,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。

标签:

最后一页
“空姐和乘客被甩到天花板!”国航刚刚回应

精彩推荐

资讯News

  • 聚焦Policy